
“燃烧卡路里”中有巨大增量空间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当下,我国体育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有效带动了体育消费,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
从规模来看,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达36741亿元,增加值为1491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15%,比上年提高0.07个百分点。从内部构成看,2023年体育服务业增加值为10849亿元,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2.7%。从创新型业态来看,近年来,体育与科技、文旅融合,线上健身、虚拟赛事等新兴模式蓬勃发展,同时涌现出贵州“村超”、江苏“苏超”等一大批接地气的火爆赛事活动,点燃了民众体育消费热情。
数字与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深究。一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消费升级需求。随着健康理念的普及、休闲时间的增加,体育消费如今已经深度融入人们日常生活,逐渐演变为大众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巨大市场。二是政策支持与要素保障力度不断增强。顺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有效带动了资金、人才、土地要素投入,大幅改善了体育基础设施,催生了一大批富有竞争力的体育类企业,为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科技创新的有效支撑。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有效促进了体育产业的数智化转型,在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同时,拓展了体育产业发展边界,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个性化、便捷化的体育消费体验。
不过,以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激活体育消费潜力释放仍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例如,小众运动、数字体育等新兴体育项目的发展相对滞后,其商业模式尚处在探索阶段,亟待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又如,体育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待提升,高品质体育赛事和体育用品供给相对短缺,与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预期仍有较大差距。针对此,要坚持问题导向,多措并举推动体育消费供需高水平适配。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托有利于人民身心健康、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大力发展新兴体育项目,为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激发体育消费市场的活力。鼓励各地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创意的赛事经济,探索有利于冰雪运动、水上运动、山地户外运动等小众运动项目以及数字体育项目发展的商业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在丰富人民群众生活的同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适度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产业的平衡发展。通过适当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技术、人才扶持,助推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体育服务水平提升。鼓励这些地区结合本地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户外探险运动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项目,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促进体育与文旅、康养、娱乐休闲以及特色农业、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多部门、多层级协同,加快完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重点围绕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优化,体育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培育,新兴体育项目发展,高品质体育用品供应,人才队伍建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应用等,建立健全金融、财税、教育等领域支持措施,畅通社会资本参与渠道。
营造良好的体育消费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打击虚假宣传、价格欺诈、饭圈文化等不良行为,提升消费者在体育消费中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完善消费券、积分奖励等支持措施,激发消费者的参与热情和消费意愿。同时,要强化体育产业安全制度体系建设,科学合理地防范和杜绝安全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