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求升级重塑粮食市场格局
粮食市场细化是消费升级、城镇化加速、健康诉求凸显以及家庭结构变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守护粮食安全,既需保障量足价稳,又要通过政策精准调控、科技降本增效,让优质粮食供给既丰富又可共享。
近期,笔者在超市及电商平台采购粮食时注意到,种类很多,价格差距也挺大。一斤普通散装大米3元至5元,普通包装款有机大米二三十元,精装礼盒有机大米150多元;面粉亦然。价格背后不只是单纯的定价策略差异,更折射出当前消费市场升级的趋势,从基础饱腹、品质安全,直至有机健康与礼品溢价,细分需求正在重构产品价值与产业生态。
粮食消费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变革,细分为层次丰富的“梯田景观”,向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加速转型。主食选择日趋多元,燕麦、藜麦、紫米等杂粮走上餐桌,低升糖的黑麦面包和糙米深受糖尿病病人追捧。粮食消费更加重视个性化,具有鲜明圈层特征:Z世代青睐即食杂粮饭、微波炉蒸糙米饭等便捷产品,老年人偏好高钙小米、易消化面食,婴幼儿有机米粉和无添加胚芽米被视为宝宝初期辅食的优选。健身人群会选择高蛋白鹰嘴豆粉、意面和魔芋米,露营爱好者带动速食杂粮餐、自热五谷饭热销,小包装粮油产品契合独居青年需求。节日走亲访友赠送高端粮油成为新时尚。在这一进程中,粮油产品品质始终是核心诉求,知名品牌粮油成为消费者的优先选择。
粮食市场细化是消费升级、城镇化加速、健康诉求凸显以及家庭结构变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中高收入群体,更加注重饮食健康与生活品质,愿意为优质粮油产品支付溢价。其次,城镇化进程加快深刻影响消费形态。我国城镇人口规模持续扩大,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便捷食品快速崛起。再次,健康焦虑催生功能性粮油产品发展。五谷杂粮不仅用于果腹,还具有调节生理功能的作用。薏米祛湿、燕麦降胆固醇、小米养胃、绿豆解暑等功能属性日益受到重视,稻米油、玉米胚芽油等特色油种因独特营养价值被广泛接受,控糖稻、助眠稻、富硒米等新兴品类不断涌现,推动功能性粮油从小众走向大众。最后,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三口之家、独居青年和“空巢夫妻”等家庭形态的普及,传统大包装粮油产品已难以适应需求,小包装粮油逐渐兴起,有效避免了储存过程中的变质浪费。
消费市场细化正在粮食领域掀起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从田间到餐桌,产业链的每一环节都在发生改变。科研人员研发强筋麦、弱筋麦、功能水稻、富硒小米等粮食新品种。农民不只种植普通粮食品种,还会种植附加值高、功能更强的优质粮食作物,种植管理越来越精细化。收储企业改变以前那种混收混储的经营模式,针对不同品种专收专储。加工企业通过精准定位、科学配方和差异化加工,精准触达每一个细分需求。粮食也要拼颜值,包装不再千篇一律,精准匹配不同场景。销售环节更精彩,除了超市电商,不少农户变身短视频博主,直播种地,粉丝“云认领”农田,参与农田监管,将粮食交易转化为有温度的情感连接。
有机粮食、高纤维杂粮、低GI大米、富硒小米等优质粮油产品处于金字塔塔尖,市场溢价能力显著,有的溢价可达普通产品的30%-50%,部分定位高端的精品礼盒包装有机大米、特色文化IP产品溢价更高。实践证明,发展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粮油产品,是改变“稻强米弱”“麦强面弱”格局的必然方向和强大动力。关键是要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升级,打通从“好种子”到“好饭碗”的通道,让种植者能增收、加工者有效益、消费者得实惠。
但要注意的是,粮食消费升级浪潮下,如果盲目追求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放任细分市场与大众刚需脱节,粮食将从生存之本异化为身份标签。守护粮食安全,既需保障量足价稳,又要通过政策精准调控、科技降本增效,让优质粮食供给既丰富又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