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力度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设经营主体1327.8万户。其中,新设企业462万户,新设个体工商户862.9万户,新设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万户,多种经营主体呈现稳定增长势头。
中央政治局会议近期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提出,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为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专家表示,要持续深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增强经营主体发展信心与动能。
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今年3月份,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3家医药企业横向垄断协议案作出行政处罚,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合计2.23亿元,对相关人员处50万元罚款,首次追究达成垄断协议的个人责任。
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王先林表示,追究达成垄断协议的个人责任,既体现了常态化监管下经营主体加强反垄断合规的重要性,也警示经营主体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避免触碰法律红线,共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垄断案件“处罚到人”有力震慑医药领域市场垄断行为,依法对谷歌等公司立案调查维护国际市场公平竞争,出指南、办讲堂助力经营主体“加速跑”……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加大对企业之间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管力度,共查办各类不正当竞争案件近5万件,其中查办网络不正当竞争案件4000多件,不断优化线下线上市场竞争生态。
当前,自然垄断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向上下游延伸,经营者达成实施垄断协议等问题依然存在,破坏市场机制作用,损害了广大中小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申宇婧建议,一方面应坚决防止“内卷”与市场恶性竞争,优化市场准入退出制度;另一方面,采用市场化与法治化手段,规范过度的产业补贴行为,淘汰落后产能,避免“僵尸企业”和“伪创新”企业占用资源。
减轻经营主体负担
激发市场活力,关键在于为经营主体卸下不必要的负担。今年以来,政策层面在减负纾困上持续发力,让企业得到真实惠。
以平台经济为例,今年7月份,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并施行《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进一步规范网络交易平台向平台内经营者收取佣金、抽成、会员费、技术服务费、信息服务费、营销推广费等收费行为。《指南》明确平台收费应遵循的原则,倡导降低平台内经营者负担,强化平台合规自律,规范平台收费行为。
开办餐饮店时间由37天减少至现在的15天,企业信息变更材料由23份精简至6份。电子营业执照下载量3.7亿次,累计使用6亿多次,便利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市场监管总局局长罗文日前表示,市场监管部门围绕减环节、压时间、降成本,持续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推广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推动开办餐饮店、企业信息变更、企业迁移登记、“个转企”等“高效办成一件事”。发布实施《市场监管领域行政许可事项实施规范》,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授权北京等11个省市开展不含行政区划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工作,提高了企业登记效率。
申宇婧认为,未来还需在规范收费、精简流程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让企业轻装前行;同时,要在知识产权保护、融资支持等方面持续推进制度改革。随着政策红利不断释放,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的内生发展动力有望增强。
持续优化监管服务
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提升政府监管与服务的效能和温度。
“当前,部分领域的乱收费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单位凭借优势地位违规收费的现象屡禁不止,部分电子政务平台隐性收费问题比较突出,企业对此反映比较强烈。”市场监管总局市场稽查专员嵇小灵说。
今年3月以来,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在全国范围内推开。聚焦重点收费主体、重点行业领域,组织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检查和重点抽查,加快违规收费退费进度,让企业尽快得到实惠。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深入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持续扩大部门联合抽查事项范围,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
据了解,市场监管部门将全面清理存量涉企收费政策,对不合规收费项目应废尽废、应调尽调,及时更新收费目录清单。同时,严格开展新政策的合规审查,从制度层面筑牢风险防线,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要加快涉企收费监测平台建设,发挥监测点数据采集的优势,及时发现潜在风险问题;强化部门协同,建立问题线索共享和快速处置机制,推动跨领域联合治理;加快出台《涉企收费违法违规行为处理办法》,明确法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以制度刚性震慑违规收费行为,构建常态化监管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