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出口何以创新高

农机出口的竞争,是整个产业链生态的竞争。从单纯的设备出口向“设备+服务+解决方案”转型,将是农机国际化的必由之路。要进一步推动工程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助力智慧农机发展,瞄准农民需求,不脱离农业生产实际。

眼下的农机出口形势颇让行业振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农业机械及零部件进出口总额99.8亿美元,同比增长21.5%,较去年同期提升22.0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93.05亿美元,同比增长26.5%;进口6.8亿美元,大幅下降21%。

科技装备强是农业强国的重要特征,农业发达国家的农机装备普遍也很发达。在我国,农业丰收离不开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机就是农机装备。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制造强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领域,更是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支撑。把农机工业的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也就是农业机械化,不仅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还有助于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变革。

出口增长体现了农机产业素质在提升。2021年起,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手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如今,我国能针对不同国家的市场需求和农艺特点,进行定制化农机开发,并不断提升产品性价比。例如,针对非洲高温多尘环境,对中小型拖拉机进行改良,新产品比欧美产品更具性价比,成为非洲农民的新宠。种种现象表明,我国农机出口正从传统的价格竞争转向价格竞争、技术驱动、市场细分并重阶段,智能化、定制化成为关注点。

就在2年前,农机行业曾面临严峻形势。2023年,受需求低迷影响,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效益滑坡,出口额下降,农机工业增速陷入2004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的低谷。激烈的竞争让行业重新洗牌,加上“优机优补”“更新补贴”“一大一小”等重点政策落地,不仅刺激了国内市场的升级换代,也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了今天的成绩。

出口增长固然可喜,但不能盲目乐观。仅就出口而言,有一些因素也要考虑到。从地域上看,出口市场分布不均衡,主要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对发达国家市场的渗透率不足;从结构上看,出口的拖拉机里,大马力占比低,而进口的农机里,大马力占比高。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门槛,涉及排放标准和噪声指标,使我国部分农机产品难以进入。此外,国际物流成本高企等因素也影响利润空间。

目光放到农机应用领域,一些情况更需注意。2024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提前一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但是,也存在不少弱项,烘干、仓储、加工等产后环节机械化率不高,不少经济作物仍面临无机可用、不够好用的问题,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重要零部件自给率不足。

农机装备从研发、制造到推广、应用是个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农业尤其是粮油作物属于利润低的产业,农机用户愿意使用新装备但又对装备成本极其敏感。如果下游的需求不能有效激发,农机企业资金压力就会增大,产品研发也会受影响。农机行业要注重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瞄准农民需求,不能脱离农业生产实际。不片面追求高大上,务必要实用适用,让广大农户买得起、用得好。

农机出口的竞争,是整个产业链生态的竞争。与汽车和工程机械类似,从单纯的设备出口向“设备+服务+解决方案”转型,将是农机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其中,智能化是农机发展的最重要趋势。目前,我国在无人驾驶、精准喷药等领域已有很好基础,一批工业机械制造企业也跨界进入农机领域,要进一步推动工程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助力智慧农机发展。如能在智慧农机方面取得根本突破,就会像新能源汽车一样,实现弯道超车。

2025-09-02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19734.html 1 <p> 农机出口何以创新高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