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有色金属业加快创新升级

本报记者 崔国强

“2021年至2024年,我国主要再生有色金属产量从1572万吨增长至191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8%。”在日前举行的2025年中国再生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再生金属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吉位表示,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应用场景日益丰富、技术装备持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今年以来,“两新”政策扩容增量持续发力,再生有色金属原料加速增长,预计全年主要有色金属产量有望突破2000万吨。据统计,今年前7个月,主要再生有色金属产量约1150万吨,同比增长4.55%;国内主要废旧有色金属回收利用量(金属量)约935万吨,同比增长4.8%;再生铜铝原料进口量(实物量)分别达到133.6万吨和117.3万吨,同比分别微降0.8%和增长8.4%;再生铝新建项目420万吨,同比增长40%,再生铜、再生铝及再生铅新建、建成项目环比有所下降,废旧新能源电池再生利用项目(含黑粉)环比上升。

在政策支持下,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结构优化,规模化集聚化增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将再生有色金属新材料、一体化压铸成形列入鼓励类。原生金属、加工、汽车、钢铁、煤炭、环保等领域企业争相布局这一赛道,产业投资年均增长30%。目前,涉及再生有色金属业务的上市公司超10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超50家,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十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中超20家入围。再生有色金属营收30强企业营收总额已超3900亿元,为产业发展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过,产业发展仍面临挑战,比如回收网络碎片化,精细化分选与数字化建设滞后,中小企业技术工艺更新慢、现场管理弱、产品同质化严重,等等,特别是创新能力亟待加强。“我国产业整体研发投入仍较低,技术成果转化周期长,缺乏国家级创新中心等战略平台支撑。”王吉位建议,要加强创新驱动,推进产业不断升级。

在技术创新上,鼓励研发和应用AI废料智能识别系统,低成本高效分选工艺,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熔炼过程有害元素深度脱除技术,新能源电池全组分再生工艺和稀贵金属高效提取,铝灰、锂渣等固危废资源化,推动一体化压铸用免热处理再生铝合金产业化应用,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在模式创新上,推动再生有色金属绿色供应链合作伙伴计划,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借鉴易拉罐“罐到罐”闭环模式,在汽车轮毂、建筑铝模板、动力电池等领域实施5个至8个产品保级循环示范工程。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色金属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强认为,应当针对产业不同环节更有针对性地推进创新。比如,前端回收环节,应用图像识别等技术实现可回收物自动识别分类与数据上传,为大型废料包加装RFID(射频识别产品和技术)电子标签追踪来源去向,构建“互联网+回收”智慧体系。熔炼生产环节,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探索新能源应用,构建熔炼炉数字孪生模型,通过大数据和AI算法实时优化参数,实现最佳生产模式。产品认证领域,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绿色数字身份证”,提升产品竞争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要遵循政策共商、机制共建、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及互利共赢的原则,构建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包括搭建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促进产融信息对接,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再生有色金属产业。

2025-09-23 本报记者 崔国强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20896.html 1 <p> 再生有色金属业加快创新升级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