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文明多样性

中国经济网记者 成 琪

世界文明多元多彩,交流互鉴才能发展繁荣。9月23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交流互鉴:尊重文明多样性”平行论坛在北京举办。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位政要人士、驻华机构代表、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和青年代表参会。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余应福指出,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郑和七下西洋,从佛教东传到西学东渐,中华文明始终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与世界文明展开对话。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交流互鉴是人类迈向未来的共同愿景和必然选择。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原副局长乐玉成指出,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刻重塑文化文明的交流传播方式,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理解开辟了新路径。应以数智化赋能文明建设,推动文化与科技共融共生,筑牢数字文明的价值根基。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馆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王春法表示,世界文明具有天然多样性,只有通过平等、开放、包容的交流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繁荣。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各方携手,通过对话、交流和务实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文明力量。

意大利中国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合作中心主席、米兰大学汉语及中国文化教授梅毕娜认为,应以客观、平等的视角审视东西方文明。西方文化注重法典和个人权利,而中国儒家“仁”的理念源远流长。东西方文明虽然发展脉络不同,但通过对话交流促进相互理解与合作在当今世界至关重要。

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DG2CI董事长高大伟认为,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必须保持技术与人文的平衡,通过尊重文化多样性、传承人文经典来引导技术发展。只有坚守对经典的传承、对他者的尊重以及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才能构建一个和平、公正、可持续的文明未来。

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埃方院长哈桑·拉杰卜表示,人类历史是一部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文明的多样性是推动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源泉。世界各国应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深化文明对话,携手应对共同挑战,推动教育、科技、文化的广泛交流。

俄中友好协会副主席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认为,世界各文明正在加速融合,全球文明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引领这一进程向前发展。中国通过倡导尊重差异、和而不同、交流互鉴的文明观,为全球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5-09-25 中国经济网记者 成 琪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21017.html 1 <p> 尊重文明多样性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