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残疾人联合会

残疾人之家 点亮生命的“第二个家”

“我今年57岁,将成为这所院校里最年长的大学生。”熊师傅幽默地自嘲。熊师傅是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荷花街道残疾人之家的庇护人员。“但我很感恩这个时代,还有这里……”他口中的“这里”,正是一个为残疾人提供专业托养、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精神慰藉的“幸福加油站”。

近年来,衢州市残联以提升“残疾人之家”服务能力为抓手,持续完善关爱服务体系、夯实基本公共服务基础,依托区域资源打造特色服务,推动“残疾人之家”实现功能与内涵双升级,成为真正点亮残疾人生命的“第二个家”。

人性化服务,帮助重拾生活尊严。“残疾人之家”为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温馨的日间照料,在这里他们被尊重地称为“庇护人员”。“一人托养,全家解放”——“残疾人之家”不仅保障了他们的生活、康复与就业,也显著减轻了家庭负担。

走进府山街道“残疾人之家”的烘焙坊,庇护人员正在技师指导下制作月饼。这些月饼与手工艺品一同被打包成礼盒,送往多家爱心企业。展品区内,陈列着他们亲手制作的泥塑、美食模型等文创产品。目前,衢州市已建成128家“残疾人之家”,每家都有特色产品:衢江华颐达的绒花胸针曾赠予过知名歌手;柯城黄家街道的“只此青绿”系列亮相北京故宫文创馆;新新街道则借助“新新生鲜”小程序,将庇护人员种植的蔬果直送市民餐桌。

衢州市积极拓展“托养+就业”模式,为“残疾人之家”的庇护人员提供稳定岗位。柯城区航埠镇设立高质量就业基地与辅助性就业产品调配中心;龙游县“喜憨儿”圆梦洗车行;江山市双塔街道搭建“萤火暖铺”助销平台;常山县打造“善柚悠”平台,“蹚”出共富路;开化县“浙里助残·梦工场”推动非遗“香火草龙”焕发新生。各机构均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配备专业服务与安全措施,丰富生产劳动项目,助力残疾人增收,切实提升了他们的经济能力与社会认同。

市残联集合全市“残疾人之家”的特色产品,打造手工文创公益品牌“南孔残韵”,通过爱心市集展销扭扭棒、竹编、绒花、扎染等手作与非遗产品,并积极搭建线上线下平台,推动“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多样化活动,暖心呵护精神世界。“我来弹曲”“我表演沙画”,在黄家街道“残疾人之家”的心灵驿站,庇护人员热情洋溢,踊跃展示才艺,顶楼的空中花园是他们活动休憩的场所。通过朗诵、阅读、手工、音乐和影音教学等活动,残疾人实现了“精神富足”。各机构还联合党建共建企业开展诗歌创作、马拉松体验、糕点制作、农技培训等丰富活动,为他们的生活注入色彩与活力。

如今,衢州市多数“残疾人之家”设有心理疏导室、康复训练室等功能空间。心理疏导室为残疾人及其家属提供一对一私密服务;康复训练室则依托科学布局与专业设施,助力功能改善与自理能力提升。围绕“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目标,市残联正持续推动“残疾人之家”软硬件同步升级。

目前,“残疾人之家”已为全市3057名残疾人筑起“温暖港湾”。它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家,更是尊严、希望与梦想重新启航的地方。衢州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持续联动多方力量,保障‘残疾人之家’健康运营,并推进其提质扩容,为残疾人撑起一片更加广阔的蓝天。”

(数据来源:衢州市残疾人联合会)

·广告

2025-09-26

浙江省衢州市残疾人联合会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21212.html 1 <p> 残疾人之家 点亮生命的“第二个家”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