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迁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推动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见成效
为深入服务地方先进制造业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求,顺应工程教育国际化与“智改数转”趋势,宿迁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围绕“对标国际、数字赋能、链式实训”的改革主线,依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编号:24KC0208),系统重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国际标准牵引—数字化设计贯通—平台层级协同—思政协同育人”的整体解决方案,持续提升人才培养产业的适配性与贡献度。
当前,制造业国际业务快速拓展与数字化工程全流程应用并进,对工程人才提出更高标准。传统培养存在课程与场景衔接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训练达成度与企业岗位需求存在偏差。学院以系统性重构为手段,统筹课程、平台与场景,打通从课堂到产线、从认知到实战、从学校到企业的培养链条。
以国际标准与质量文化牵引改革。学院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作为质量文化的内生牵引,系统对接EUR-ACE、ABET等标准,建立“标准引领—问题诊断—改进赋能—证据沉淀”的质量闭环。通过多元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常态化机制,把毕业设计与实践教学的质量控制嵌入真实工程问题;将外部认证由“一次性评估”转化为“持续改进文化”,以可追溯证据支撑专业内涵式发展。2025年1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顺利通过ASIIN认证,办学水平与培养质量获得国际认可。
围绕“认知—理实—技创—拓展”的平台层级协同。在培养路径上,以全流程生产实践案例为主线,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分层递进:大一融入企业生产流程的开发性认知案例,培育工程认知与职业素养;大二整合科研项目模块化案例,实现从原理到工艺的贯通;大三对接企业技术攻关,锻造工程实战能力;大四开展综合项目孵化,促进成果转化与产业服务。校内场景把企业标准“嵌入”到实训平台,科研/竞赛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企业场景组织学生嵌入生产周期轮岗,实现“以赛促学、以题促训、以研促用”。实践链形成动态循环,每年迭代更新约30%案例,持续跟进产业技术演进,确保“所学即所用、毕业即上岗”。
以“三阶渐进”课程群贯通CAD/CAE/验证。面向工程设计全流程,构建“二维数字化设计训练—三维建模与装配—应用分析与仿真验证”的实践路径,设置《AutoCAD》《三维机械设计》《有限元分析》等模块化课程群,建设国际教育合作与行业技能培训资质授权基地,推进数字化技能认证与“证课一体”的教学安排。近年来,建成国家一流课程、省级一流课程与在线开放课程若干门,出版数字化新形态教材,课程团队与教师群体在省级荣誉与项目中实现“双轮驱动”,形成“优质资源+高水平团队”的协同优势。
未来,宿迁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将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特质,持续推动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供给的精准性、前瞻性与贡献度,更好支撑区域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杨树臣 刘宏新 范 钧)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