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造业“压舱石”作用持续显现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税务部门税收收入保持正增长,其中七八月份收入增幅明显回升,制造业税收收入增长较快;前8个月,全国制造业税收收入同比增长5%以上,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超过30%。作为工业经济主体,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压舱石”作用凸显。
近年来,我国的先进制造业加速壮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科技创新重点领域进入跟跑加快、并跑增多、领跑涌现的新阶段。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和战略急需基础产品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突破,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船舶等重点产业链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稳步提升。“十四五”以来,工信部支持46个城市开展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累计建成了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和1260家5G工厂,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的比重超过了50%。钢铁、水泥熟料等单位产品的综合能耗总体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传统制造的品牌美誉度大幅度提高。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增速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0.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2%、9.5%,增速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8个和3.1个百分点。
制造业取得的显著成绩,离不开一系列政策的支持。2023年12月份出台的《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2027年,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有效支撑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2024年1月份出台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2027年,未来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实现全球引领。今年7月份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提出,2027年,制造业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相关专项政策正在陆续出台,制造业日益成为应对外部各种不确定性的底气所在。
各地也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例如,江苏省正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专项行动,探索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河南省实行重点产业链首席服务官制度,逐链引育一批关键环节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又如,四川省落实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协同推进机制,以场景应用、市场需求牵引带动产业发展;辽宁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重点实验室群与产业集群“双群互动”。
继续做大做优做强制造业,应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精准施策。
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国家层面,注重以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产业链为主攻方向,支持企业在技术熟化、中试验证、批量生产等工程化瓶颈阶段持续创新攻关。各地聚焦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战略实施的重点领域,实时梳理短板技术清单,及时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有效推动自主创新产品首购首用。探索“企业出题—政府选题—市场答题”协同机制,建立完善宽容失败的创新免责机制。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势领域锻长板,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完善产业生态,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支持传统制造业深耕细分领域,孵化新技术、开拓新赛道、培育新产业。持续巩固去产能成果,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完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管理制度,科学细化项目管理目录,避免对传统制造业按行业“一刀切”。
推动制造体系智能绿色发展。注重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充分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的规模经济、产业体系完备的“范围经济”两大优势,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垂直工业互联网平台、垂直大模型和工业智能体,牵引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整体加速转型。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率先推动制造业从高碳高耗向低碳高效转型,强化新型工业化绿色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