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构筑民族技艺传承与产业升级新高地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立足贵州省黔南山地特色农业与多彩民族文化,以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群建设为核心,构建了“技艺传承与产业服务并重、文化育人与技术创新融合”的特色发展路径,成为推动黔南茶产业提质增效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职业教育典范。
创新育人模式,筑牢茶产业人才根基。专业群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优化“自主选择、课证融合、阶梯递进”的“443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在课程思政方面,专业群将民族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其中,《传统装饰(民族茶席设计)——席席生辉:布一方茶席传播多彩民族文化》课程入选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展示活动。由该课程指导的茶席作品《传承绝妙技艺,共享多彩非遗》在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师生非遗作品创意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实现了“技能培养”与“价值塑造”的双重突破。
构建优质资源,夯实专业建设支撑体系。学院系统构建了教学资源与实践平台,建成1个专业群信息化教学平台、8个虚拟仿真实训模块;开发中国—东盟双语课程2门;省级优秀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优质课建设1门、教学资源库课程10门;建成省级教学资源库,冲刺国家级教学资源库,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的一体化教学资源体系。
教材教法改革同步深化,践行“岗证赛课融通”理念,获贵州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修订课程标准,开发模块化课程20门,1本教材入选全省“十四五”省级规划教材;获省级劳动教育及廉洁教育优秀教学案例共3个,有效推动了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锻造师资团队,凝聚产教融合核心力量。通过“引育并举”,学院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柔性引进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2名、全国技术能手1名、国家制茶大师1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名;同步培养贵州省技术能手2名、高级技师5名,形成“大师指导、骨干支撑、新秀成长”的梯队结构。
团队能力持续提升,成为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专业群带头人获“全国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优秀教师”称号;在教学竞赛中,获第七届全国茶学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省级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科研方面斩获省级课题3项,指导学生技能大赛获奖80余项。
深化产教融合,赋能产业文化协同发展。专业群整合政校行企资源,建成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非遗国培基地、贵州绿茶技能培训基地、AAA级研学旅游景区、都匀毛尖茶科普教育基地等多个高水平平台。依托这些平台,开展非遗培训1000余人,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科普与劳动教育超5000人次,举办茶文化交流活动10余次,有效推广了茶技艺与茶文化。
在技术服务与产业赋能方面,参与制定都匀毛尖茶地方标准9项,新建品种选育基地1个,开发特色茶产品10个,推广650亩生态有机茶园认证,建成重点实验室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为区域茶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锚定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以“茶”为媒,守正创新,为贵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注入更强劲的动力,让茶香与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范大有 陈悦沁 宋志雪)
·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