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上丹青
走进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龙腾艺术馆创作工坊,仿佛踏入了一个梦幻的艺术世界。看似普通的绸缎、布料、木料、纸张等,在工匠的巧手之下,化身傲视群芳的牡丹、以假乱真的虫鸟……远观,如绘画般精美细腻;近看,又似雕刻般层次分明,立体感十足。这就是被誉为“布上丹青”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糊画。
布糊画源自满族传统的“补花”技艺。起初,手艺人把图案用浆糊补在靴、帽、衣服上,为的是美观。上世纪90年代,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滕腾在传统补花基础上创新突破,创立堆积法新工艺,变补为糊,并融入剪纸、刺绣、景泰蓝、雕塑、堆绣等多种工艺之长,使布糊画从平面装饰变为立体艺术。2014年,布糊画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糊画用料考究,以绫、罗、缎等真丝面料为主;制作精细且复杂,须经绘样、分解、制版、糊制等10余道手工工序;取材广泛,无论人物风景,还是花鸟鱼虫,均可入画。《和平昌盛图》《凤凰宝相瓶》等布糊画作品被选入人民大会堂河北厅收藏陈列。
如今,布糊画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传承体系,拥有多位国家级和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模式也从早期的家庭作坊逐步向工作室与教学机构转变。丰宁通过设立非遗工坊,培训当地群众学习布糊画技艺,带动200余人就业增收。同时,承德将非遗技艺列入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学校教学计划,长期开设布糊画选修课。布糊画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