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视觉为桥 以美愈心:艺术设计教育中的疗愈实践探索

课程是教育理念落地的核心载体。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打破“技法传授”与“心灵培育”的二元割裂,将艺术疗愈的心理学原理与视觉设计的专业逻辑有机融合,形成了一套“理论+技术+人文”的立体化课程矩阵,让学生在掌握设计技能的同时,学会用视觉语言感知情绪、传递温暖。

课程设置:打造“理论+技术+人文”课程矩阵

在核心课程模块设计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团队创新性地开发了“疗愈视觉设计”系列课程,既保留《数字图形设计》《智能视觉创作》等传统技术课程的专业根基,又新增《视觉符号与情绪表达》《公共疗愈空间设计》等特色课程,实现“技术工具”与“人文关怀”的同步递进。

为避免课程陷入理论空泛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还注重将疗愈理念渗透到传统设计课程的细节中。在《品牌视觉设计》课程中,教师不再局限于传统评价标准,而是增设“情感共鸣度”指标,要求学生为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设计品牌视觉时,需考虑老年人对高对比度色彩的感知需求,用圆润的字体线条传递温暖、用具象的植物图案唤起“生命力”;为青少年心理驿站设计视觉系统时,则需避免尖锐元素,用渐变色彩表现情绪的流动,让品牌视觉本身成为一种无声的疗愈语言。这种将疗愈需求融入设计细节的教学思路,让学生逐渐形成以用户情绪为核心的设计思维,而非单纯追求视觉效果的“技术工匠”。

项目实践:营造校内外沉浸式疗愈场景

艺术疗愈的核心在于体验与互动,单纯的课堂理论难以实现心灵的触动。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依托校内空间与校外资源,打造一系列沉浸式实践项目,让学生从“疗愈设计的创作者”转变为“疗愈过程的参与者”,在实践中深化对视觉疗愈的理解,同时将专业技能转化为切实的社会价值。

校内实践以疗愈空间营造为核心,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联合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共同打造了视觉疗愈实验室。实验室不同于传统的画室或机房,而是被划分为“情绪表达区”“作品疗愈区”“互动体验区”3个功能空间。校外实践则聚焦社会需求对接,与当地社区、儿童医院、养老院等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开展视觉疗愈公益项目。在与儿童医院合作中,学生团队针对住院儿童“对治疗的恐惧”“对陌生环境的焦虑”等问题,设计了一系列疗愈视觉系统。

此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还依托滨海地域特色,开展自然疗愈与视觉创作实践项目。每年春季,教师会带领学生前往海边、湿地公园等地,让学生观察海浪的节奏、云朵的形态、植物的纹理,将自然中的“松弛感”转化为视觉元素。例如,用海浪的曲线设计“情绪调节手册”的版式、用植物的色彩搭配制作“解压涂色卡”、用沙滩上的光影变化创作“动态疗愈海报”。学生在“观察自然—捕捉情绪—转化设计”过程中,既汲取了自然的疗愈力量,也学会了从生活中挖掘有温度的视觉语言,让设计作品更具感染力。

社会延伸:构建“教育—实践—服务”疗愈生态

艺术疗愈的价值不仅在于课堂内的育人,更在于走出校园服务社会。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通过“成果转化”“人才输出”“学术推广”三大路径,将教学中的疗愈实践延伸至社会层面,推动“视觉疗愈”从“专业教学内容”转变为“可落地的社会服务资源”,形成良性循环的疗愈生态。

在成果转化方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将学生的优秀疗愈设计作品转化为可推广的产品,让视觉疗愈的价值惠及更多人。例如,将“情绪安抚卡”系列设计成便携的纸质卡片,通过社区发放给独居老人,卡片正面是温暖的视觉图案,背面是简单的情绪调节小贴士;将“自然疗愈海报”转化为电子版,授权给当地地铁公司在地铁车厢内滚动播放,用海浪、森林等视觉元素缓解乘客的通勤焦虑;将“互动疗愈绘本”与出版社合作出版,作为儿童心理关怀读物在全国发行。

在人才输出方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通过“课程认证+实践考核”的方式,培养具备“视觉设计能力+疗愈引导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在完成“疗愈视觉设计”系列课程和公益实践后,可申请参加“视觉疗愈引导师”校内认证,通过理论考试、实践案例分析、现场引导模拟等环节,获得认证证书。这些学生毕业后,不仅能进入传统的设计公司、广告公司,还能在心理健康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儿童教育机构等领域找到新的职业方向。这种多维度的人才输出,既拓宽了学生的职业路径,也为社会输送了懂设计、懂情绪、懂疗愈的专业力量,推动视觉疗愈行业发展。

在学术推广方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团队通过撰写教学案例、发表学术论文、举办教学研讨会等方式,分享“视觉传达+艺术疗愈”的教学经验。例如,教师团队将项目实践过程整理成教学案例,入选全国艺术设计类核心教学案例库;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为同类院校提供理论参考;定期举办视觉疗愈教育研讨会,邀请心理学专家、设计教育者、一线社工共同探讨如何让艺术疗愈更好地融入设计教育,推动跨学科交流与合作。这种学术层面的推广,让学院的教学实践从单一的专业探索上升为可复制、可借鉴的教育模式,为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文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从课程中的“情绪符号转译”,到实践中的“沉浸式疗愈场景营造”,再到社会层面的“疗愈生态构建”,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打破了“艺术设计=技术工具”的刻板认知,让“以美愈心”成为专业教育的重要内核。在这里,学生学到的不仅是设计软件的操作技巧、视觉构图的专业知识,更学会了用设计感知他人的情绪、用视觉传递温暖的力量。而教育本身,也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师生共同在创作中感受疗愈、在疗愈中深化创作的双向成长过程。

未来,随着社会对情绪关怀需求的不断提升,“视觉传达+艺术疗愈”的教育模式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艺术设计教育不仅能培养“会创作的设计师”,更能培养“懂共情的疗愈者”;视觉语言不仅能成为商业传播的工具,更能成为连接心灵、治愈情绪的桥梁。当每一位设计师都能将人文关怀融入设计细节,当每一件设计作品都能传递“温暖与希望”,艺术设计将成为推动社会情绪健康、构建人文关怀生态的重要力量。

(白 莉 赵慧颍)

·广告

2025-10-21

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22303.html 1 <p> 视觉为桥 以美愈心:艺术设计教育中的疗愈实践探索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