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防范非法金融安全线

本报记者 王宝会

10月29日,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部际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整治利用APP开展非法金融活动问题,更好守护老百姓“钱袋子”。

非法金融活动是指未经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实质从事货币、支付、外汇等各类金融业务活动的行为。近年来,非法金融活动形式日益多样化,手段不断翻新,不法分子利用高额回报、快速获利等噱头,吸引公众参与非法集资、金融传销等活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表示,近年来,从传统的传销、非法集资到借助互联网方式进行传播的虚拟货币诈骗、“套路贷”、虚假投资平台等,非法金融活动屡见不鲜,伪装性、迷惑性不断增强,对消费者特别是部分风险识别能力较差的弱势群体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非法金融活动对个人和社会危害很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甘肃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参与者将承受经济损失,严重者甚至倾家荡产、血本无归;非法金融活动严重扰乱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甚至导致金融资源的错配,阻碍经济的正常发展。

为遏制非法金融活动蔓延,今年以来,多地金融监管部门通过发布相关风险提示、典型案例等形式,引导银行机构开展一系列活动,帮助金融消费者精准识别非法金融活动风险。在浙江,银行机构联合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北街道金都社区,积极向群众普及金融知识,防范非法金融活动,更好守护老百姓“钱袋子”。

接下来,引导群众远离非法金融活动,还应发挥金融教育预防性保护作用,提高警惕、理性投资,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今年以来,金融监管部门积极部署开展打击非法金融活动,联合多部门启动了2025年金融教育宣传周活动,防范非法集资、网络金融诈骗等,持续守护群众财产安全与合法权益。

从消费者自身来说,需要提高防范意识。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党委书记兼会长许泽玮表示,金融消费者需树立主动防范意识,既要通过了解基础金融知识和产品,认清非法金融行为的欺诈本质;更要保持警惕,坚守“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的底线,并付诸行动,开展一切金融业务务必通过持牌正规机构进行,避免陷入相关陷阱,影响个人征信,甚至承担法律责任。

2025-11-05 本报记者 王宝会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23131.html 1 <p> 筑牢防范非法金融安全线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