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加码两融是机遇也是挑战

□ 李华林

在两融余额连创历史新高之际,券商争相提额揽客。近日,某券商公告,将融资融券业务规模上限由1500亿元增至2500亿元。年内已有多家券商上调两融业务规模上限,有券商甚至在半年内两度提额。

券商竞相提额的背后,是资本市场活跃度的持续攀升。今年以来,A股市场回稳向好,两融业务随之升温,10月29日,两融余额突破2.5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两融新开账户数在9月份达到20.54万户,同比增长288%。券商适时调整业务规模,是顺应市场需求之举。

券商积极提额揽客,折射出政策层面对资本市场的大力支持,传递出信心修复的信号。当前,稳股市已成为提振信心、稳定预期的关键抓手。今年以来,一揽子稳市政策陆续落地,以中央汇金为代表的“国家队”频频增持、险资和银行理财增量资金跑步进场、上市公司增持回购……做多力量积聚,市场预期回暖,越来越多投资者认可市场价值,看好后市走势。

反过来看,两融业务的活跃,券商的适时加码,也为市场提供了额外流动性,有助于价格发现功能的实现,更好助力实体经济发展。解析融资资金流向,更多涌向那些基本面稳健、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质赛道,更倾向于选择科技成长股和传统支柱产业的龙头公司。投资者对新兴产业成长潜力的敏锐捕捉,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充分认可,为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注入充足源头活水。

市场信心在回升,投资热情在涌动,抢抓机遇的同时,作为资本市场看门人和服务商,券商更要稳守底线,防范风险,在发展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推动市场行稳致远。

比起拼价格,更应拼价值。为抢占市场份额,当前个别券商将两融利率压至4%以下,这种“价格战”苗头值得警惕。比起拼价格,券商更应在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上下功夫,通过科技赋能创新产品、细分客户精准服务等破除低效内卷,留下投资者,变短钱为长钱。

既要竞规模,更需严风控。融资交易的本质是杠杆,在放大潜在收益的同时,也放大了潜在亏损,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贵在适度。值得肯定的是,这一轮扩容潮中,多家券商都表现出难得的理性,有的券商明确“稳健增长与风险防控并重”的策略,将两融业务担保比例维持在稳健水平;有的券商建立起事前准入、事中动态管理的全流程风控体系;还有的券商通过调整保证金比例来管控流量等,都旨在做好风险管控,努力成为价值发现的助推器和风险管理的稳定器。

当前,资本市场正迈向全面推进实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关键期,需要投融资更相协调的市场功能,需要耐心资本的发展壮大。期待在券商的扩容提质中,两融业务能更好发挥平抑非理性波动、促进价格发现、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的积极作用,将更多短钱变长钱,更好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2025-11-06 □ 李华林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23183.html 1 <p> 券商加码两融是机遇也是挑战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