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对接产业 课程对接岗位 高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乘着国家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东风,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以国家第二期“双高建设计划”为战略牵引、以产教融合为发展主线,深耕区域产业需求,通过突破机制壁垒、优化专业结构、畅通育人路径、汇聚创新势能四维发力,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职教动能。

突破机制壁垒 注入融合发展“新动能”

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将构建产教融合机制作为战略支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破校地壁垒、汇聚政校行企多元资源,推动教育要素与产业需求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实现深度对接。以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为“主抓手”,构建“政校行企”协同发展格局,为区域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学校牵头建成3个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3个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省市龙头企业共建13个产业学院、17个校企合作专业,在400余家企业设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搭产教平台 做天下文章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以联合体赋能文化“双创”》案例入选国家相关部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优化专业结构 增强人才供给“适配度”

专业结构是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逻辑起点与核心枢纽。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将专业布局优化作为提升人才培养效能的关键抓手,着力破解专业与产业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构建起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同频共振的专业体系。

学校主动适应未来产业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积极布局储能材料技术、卫星通信与导航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等新专业。与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共建储能技术研究院,联合中兵北斗卫星通信有限公司共建北斗应用及低空经济产业学院,不断增强专业对区域产业发展的支撑力。

学校聚焦济宁市“232”优势产业集群,系统推进专业结构优化,对接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集群,做强机电一体化技术、大数据技术等7个国家、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和35个省级特色示范专业品牌项目。增设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老年保健与管理、健康大数据管理与服务等相关专业,压缩与区域产业匹配度较弱的专业,形成了“强化优势、补足紧缺、动态优化”的专业发展良性循环。

畅通育人路径 营造校企共生“新生态”

以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为突破口,“因企制宜”系统构建产教融合路径,推动校企合作从松散耦合走向战略协同,促进产教从“浅层合作”迈向“深度共生”,入选全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100强”。

学校推动“岗位进课程、手册进教材、工匠进课堂、教师进企业”,学生订单式、学徒制和现场工程师培养人数占比超过80%。与山东华普检测有限公司共建混合所有制华普产业学院和新材料研究院,聚合全国11所高校的51个博士创新团队,打造“1+7+N”科技服务平台,形成“校企人员混编、人才共育、设备共用、科研联创、成果共享”的新样态。

学校联合腾讯云引进100个产业项目和50名工程师,与山东融发数字运营有限公司共建腾讯云数字技术产业学院,在校内设“校中园”、在园区建“园中校”,形成“双园融通、双境融合”人才培养新路径。

汇聚创新势能 构筑产教共赢“强引擎”

学校将协同创新视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通过构建“高能级平台+高层次团队+高水平成果”的三位一体创新体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联合行业企业,携手大院大所,建成协同创新中心、“麒麟工坊”实训基地、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3个。顶层设计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领军人才“五层进阶”体系,出台教职工攻读博士、访学研修、挂职锻炼等办法。近3年,共引进急需紧缺和高层次人才220余名,600余名企事业高技能人才、技术骨干担任学校专业导师、兼职教师。教师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全国技术能手、山东省技术技能大师等国家和省级人才称号51人次。立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500余项。对接社会服务需求,近2年完成行业培训6万人次。

积极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坚持育训并重,大力培育培训新农干、新农创、新农匠,助力县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学院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当选全国智慧乡村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获批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

学校将秉承“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的“新双高”理念,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更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匹配行业产业企业发展需求,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职教智慧与力量。

(李中国)

·广告

2025-11-13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23534.html 1 <p> 专业对接产业 课程对接岗位 高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