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史馆
三维融合 构建医德教育新格局
校史馆作为高校历史文化的核心载体,是传承精神、凝聚共识、育人铸魂的重要阵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校史馆自2023年开放以来,通过“校史+思政”“校史+实践”“校史+文化”三维融合模式,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在医德教育、文化传承等方面形成特色经验,为医德培养提供了创新范式。
顶层设计:构建校史育人长效机制
组织保障与资源整合。学校成立校史编纂委员会、校史研究会等机构,由校负责人牵头统筹校史研究与资源开发。校史馆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展陈面积3600平方米,馆藏实物、图片等历史资料1.4万余件,涵盖抗战时期办学档案、新中国灭病史“四连冠”实物、校友抗疫实物等,形成“一部家谱、五大故事”的核心叙事体系,实现校史脉络的完整呈现。
制度化推进“校史进课堂”。制定《校史学习实施方案》,将校史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必修课,开设校史培训课程,建立校史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校史教育覆盖全校所有新生班级,年均开展校史专题讲座30余场,形成“课程+活动+评价”的闭环育人机制。
实践创新:打造沉浸式医德教育场景
历史场景还原与情感共鸣。校史馆以“抗战烽火”“西迁办学”等主题展区为载体,通过实物档案还原历史场景。举办“不朽的印记·抗战中的山一大”图片特展,再现师生在炮火中坚持授课、救治伤员的史实,使学生直观感受“医者仁心报国”的家国情怀。
案例教学与伦理决策训练。聚焦医德教育核心,系统整理校史中经典医疗案例。例如,将老一辈寄生虫病防治专家团队在全国率先消灭黑热病、丝虫病、疟疾、麻风病的“四连冠”事迹转化为教学案例,通过角色扮演、道德决策模拟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专家团队在资源匮乏条件下的伦理选择。
互动体验与行为示范。建设VR线上校史馆、校友交互空间、沉浸式影厅,打造沉浸式校史体验。开发“档案迷宫·智慧寻宝”“岁月拼图·探秘之旅”等沉浸式游戏,将校史知识融入趣味挑战,87%的学生表示“通过趣味答题更深刻理解了校史精神”。此外,组建学生讲解团,年培训校史讲解员120余名,累计服务时长超200小时,形成“学生讲校史、学生悟精神”的良性循环。
文化浸润:构建全时空育人生态
主题活动与精神传承。通过举办校史专题展览、文化赛事,多角度打造校史文化品牌活动。拍摄纪录片《泰山作证》,在山东电视台8个频道播出,全网播放量突破900万次,形成“校内+校外”“线下+线上”的传播矩阵。
校史溯源与实践教育。开展“追寻先辈足迹·重走办学之路”主题实践,组织学生赴学校早期办学地开展调研,与历史亲历者对话。此外,通过“校史钩沉”“我心目中的启明之星”等活动,鼓励全校师生及广大校友撰写校史文章,促进思想交流。
环境营造与价值引领。在校史馆内设置“金句寄语树”,悬挂师生撰写的校史感悟卡片。开展“校史通”线上答题活动,年均参与学生达1.2万人次,平均正确率89%。通过环境布置与数字技术结合,营造“处处有校史、时时受熏陶”的育人氛围。
成果显著:实现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校史馆年均接待参观者8000余人次,成为爱校荣校教育重要基地。96%的学生认为校史教育“增强了职业使命感”,85%的教师表示“校史案例提升了课堂教学实效性”。校友返校率同比提升32%,校史馆成为校友情感联结的重要纽带。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史馆的实践表明,高校校史育人需把握三个关键:一是顶层设计系统化,将校史教育纳入学校发展战略;二是内容开发场景化,通过历史场景还原、案例教学实现情感共鸣;三是传播方式多元化,构建“展、学、游、创”四位一体活动矩阵。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史馆通过“历史资源活化—教育场景创新—文化生态构建”的路径,将校史从“静态陈列”转变为“动态育人”,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许彦彬 张 萌)
·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