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访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

本报记者 张 毅 杨开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陕西如何发挥集成优势,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怎样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壮大实体经济?将采取哪些措施构建具有陕西特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日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陕西是能源大省,下一步将如何落实“双碳”战略,在确保能源安全基础上推动能源工业转型升级?

赵一德: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强调,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陕西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首要任务就是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去年外送煤炭近5亿吨、电量600亿千瓦时,今后还要稳中有增,同时要以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转型。概括起来,就是念好“稳、控、转”三字经。

一是“稳”。就是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对现有能源生产企业尤其是煤矿进行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化改造,释放先进产能,实现稳煤、扩油、增气,坚决稳住能源生产的基本盘。

二是“控”。就是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加强产业布局、能耗双控与碳达峰政策的衔接,统筹考虑“十四五”时期能耗目标任务,把严格控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是“转”。就是树立“大转化”的理念,一方面坚定不移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不断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和综合利用效能;另一方面善于把从传统能源挣来的“本钱”通过市场化、专业化手段,投在新能源和非能产业培育发展上,打造国家清洁能源基地。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陕西今年在壮大先进制造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赵一德:先进制造业是“家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这几年,陕西下了很多功夫,也有不少亮点。以三星、奕斯伟等为代表的半导体产业积厚成势,规模已居全国第4位;以隆基、美畅等为代表的光伏及配套产业形成胜势,年产值已经超千亿元;以比亚迪、吉利、陕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奠定优势,去年以来增速位居全国前列,产量已占到全国的14.1%。我们将持续做好“链长制”“集群式”和“数字化”三篇文章。

一是链长制推进。为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我们建立链长制工作机制,着力推进制造业24条、文旅产业7条、现代农业9条重点产业链建设。重点是要处理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做到既充分发挥链长在政策、信息、服务供给等方面的保障作用,又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主体作用、整合作用、带动作用。打通产业链的堵点、痛点、断点、难点,在链式创新、链式招商、链式服务、链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二是集群式发展。我们将深入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专项行动,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省级特色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企业集聚、项目集合、产业集群、要素集约、创新集成的产业生态体系,挺起高质量发展的主骨架、硬脊梁。

三是数字化赋能。抓数字经济就是抓未来。我们将依托特色产业优势、应用场景优势,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大力实施数字产业培育等重点工程,努力跑出加速度、抢占制高点。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近年来,陕西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未来在创新主体培育上还有哪些考虑?

赵一德:创新型企业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着产业体系的结构和能级。近年来,陕西着力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孵化、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成效显著。2022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比增长40%以上,新增以硬科技为主的上市公司12家。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服务链耦合协同,完善“1314”的工作思路,持续打造“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所谓“1314”,第一个“1”就是瞄准科技型企业倍增这个总目标。努力用3年时间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其中的规模以上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在“十三五”末基础上都翻一番。“3”就是全面推广“三项改革”。通过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举措,持续解开束缚科技成果转化的“细绳子”,深入解决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问题。第二个“1”就是扭住常态化路演这个总开关。将持续征集适宜转化的科技成果,进一步推动路演规范化、常态化、专业化、多样化、品牌化,努力让小路演变成大平台、催生大产业、创造大市场。“4”就是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我们将根据阶段性需求,制定差异化政策,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努力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科技型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态势。

记者:陕西的文化资源得天独厚,文化旅游业发展有很大空间,近些年受到了疫情影响。今年将采取哪些措施促进文化旅游业加快恢复、不断壮大?

赵一德:文化是陕西的战略性资源,旅游是陕西的标志性名片。随着疫情防控工作转入新阶段和国家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出台,陕西的文化旅游业一定会很快走向复苏,迎来又一个大发展。我们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出一套纾困解难、培基固元、赋能升级的“组合拳”,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努力实现从文旅大省到文旅强省的大跨越、大转变。

一是细化产业布局。以打造西安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重点提升关中综合文旅产业区,同时加快发展陕北、陕南特色文旅产业区,全面建设全域旅游示范省,形成“一体两翼”,整体推进。更加注重一盘棋谋划,全方位、全链条、全要素整合全省文化和旅游优势资源,力争“十四五”期间将陕西的文旅产业打造成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二是强化载体建设。文化旅游业发展是一项高度市场化的工作,既要有大龙头、大景区、大项目的带动,也要有小而精、小而美、小而新的主体承载。我们将实施文化产业培育工程,开展中小微文旅企业扶持计划,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文旅航母”。

三是优化产品供给。这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从需求侧出发,抢抓疫情后旅游出行热潮,主动“投其所好”、精准布局落子,推出更多定制化的精品旅游路线,打造更多沉浸式体验场景、消费产品,不断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文旅需求。另一方面,从供给侧出发,深入挖掘资源、包装故事、集聚产业,打造一批高品质旅游景区、重点旅游城市、示范性旅游镇村和高知名度文化IP,巩固现有的、开发潜在的、做好全国的、瞄准国际的,形成一批唱得出、叫得响、受欢迎、能卖座的“金字招牌”。

四是深化文旅融合。做好“文旅+”和“+文旅”的大文章。“文旅+”,就是按照“有中出新”的思路,实施文旅+数字、+科技、+创意、+金融等,努力在深度融合、跨界融合、加速融合中实现功能叠加、产业聚合。“+文旅”,就是按照“无中生有”的思路,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建设中,注入文化内涵、培育旅游资源,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2023-01-20 本报记者 张 毅 杨开新

——访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67609.html 1 <p> 发挥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