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包河区
攀高向新 “科创森林”生机蓬勃
日前,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召开全区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亮出全区科技创新工作答卷:2023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29家,平均每个工作日净增一家,总数达851家,居安徽全省县(市)区前列,而科技创新全国百强区排名则提升至第23位。
数字见证了包河区种下的“科创森林”已是生机蓬勃。无论是全区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吹响强有力的“号角”,还是2024年会有更多新平台、新赛道、新互动的发力,包河区这片热土正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奋力攀升、在科技赋能产业上持续提升。
搭建科创“种子”孕育平台
在位于包河区花园大道的合工大智能院,郭帅领衔的艾瑟沃机器人科技公司,是专门针对排水管道缺陷开展人工智能检测研究的团队。然而,创业初期,创始团队既缺资金又缺人才,成为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一大瓶颈。
了解情况后,合工大智能院与包河区政府主动上门联系,帮助郭帅团队先后获得科技培育专项资金和创新创业扶持计划项目资助。很快,团队实现就地成果转化,在合肥市小西河段等多处投入工程应用。
2017年2月,为支持合工大智能院顺利入驻,包河区政府迅速腾出经开区办公大楼,无偿提供给智能院使用,连续3年每年提供2000万元经费全力支持智能院发展。2021年初,智能院搬迁至研发中心以来,包河区大圩镇政府又提供了便捷、优质的服务,为智能院营造了安全优美的发展环境。
目前,包河区已建成包括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在内的13家众创空间与孵化器,“科大硅谷”包河科创中心、“工大智谷”成果转化基地投入使用,“环高校科创带”规模初具。
科创“小苗”长成“大树”
产业要科创,离不开能科创的企业。在包河,企业的一个个实验室研发节奏紧凑,或在积蓄力量等待爆发时机、或已凝练出“独门秘籍”在市场取得良好表现,并拓宽企业“护城河”。
前不久,新引进落地包河的迈格钠公司,作为全球稀土永磁高端应用技术创新引领者,先后自主研发了全球领先的永磁动力技术,服务新能源汽车的永磁高速电机、永磁离合器、多车共享充电技术,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增添澎湃动力。
“每辆新能源车至少有60—100个部件使用永磁材料,安徽又是新能源车制造大省。”公司副董事长吴正波介绍。目前,已在包河经开区设立了技术展示中心、筹备办公室,确定了1.2万平方米的研究院落地载体及25亩永磁创谷发展地块。
今年年初,包河区政府先后举办的迈格钠(合肥国磁)磁动力应用技术创新项目路演活动和磁动力企业场景对接会,也为迈格钠在包河区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包河区“科里科气”的创新氛围、“包·办好”的营商环境,迈格钠选择追加投资,计划在包河经开区打造全国首个稀土永磁应用创新产业创新综合体——中国合肥永磁创谷,为包河区培育新的引领全国的创新产业,整体拉升包河区的技术领先度、产业集成度。
再以安徽冠盾科技有限公司为例,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公司总经理程腾还有另一个身份——合肥工业大学教师。程腾回忆,2022年4月,工大和国盾量子、科大擎天正式组建了车联网量子通信校企联合实验室,三方共同研究车联网场景下的量子通信技术及解决方案。
如今,安徽冠盾在这个细分领域,获发明专利授权26项。除了在车联网场景,他们还能发挥量子对称密码体系的技术优势,在合肥市智能网联开放道路、充换电基础设施、专用车辆租赁运营等更广泛的场景中,探索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的新机制新模式,助力包河区建设全国性创新示范高地。
源头活水助育“科创森林”
科技创新需要试错,才能摸索出一条正确的道路,这个过程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
2023年,包河建设了3个新型研发机构。这一年,包河区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超1亿元。包河区发挥好区委科创委办公室统筹作用,建立“科技局+科创集团+金投集团”工作架构,构建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全域科创工作格局;加强与安徽创新馆、安徽科技大市场、市科创集团、市成果转化专班的沟通对接,强化区内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领军企业等资源整合,实现高校成果就地转化、企业产品就地应用;发挥区高质量发展政策、区种子基金导向作用,争取上级资金,撬动社会资本,采取“债权+股权”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支持科技招商、高企培育、平台建设、企业创新、成果转化等,确保科技投入强度不降低、数额不减少……
展望2024年,包河区将目光投向更高更远:力争全年实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000家(规上企业150家)以上;新建众创空间和孵化器3家、新建新型研发机构2家;实体化运行西安交大微电子研究院、国磁应用研究院、低碳研究院,推进“工大智谷”、中国视界园区孵化载体建设,新增入孵企业25家,让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在此“落地生金”。
(数据来源:中共合肥市包河区委宣传部)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