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5月27日,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论坛在深圳举办。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与会人员表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知识创新过程中坚守文化主体性,使中华文化成为知识创新的重要源泉和力量;不断拓展中国学术的国际视野,为完善全球治理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深入研究和应对科技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探索运用先进技术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认为,既要运用人工智能赋能以计算为基础的学术研究,更要充分发挥人类的思维和文化优势,创造人工智能不能创造的新知识。
武汉大学国际法治研究院教授黄进表示,要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相结合,制度建构与人才培养相促进,国家行动与国际合作相统一,持续增强国际法领域的话语生产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规则塑造能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东方智慧,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院长樊纲认为,智库要通过开展广泛调查研究和实际咨询活动,获取真实信息,发现真实问题,运用理论框架和逻辑整理、分析问题,形成解决问题和创新理论的真知灼见,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和水平。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提出新问题是理论创新的关键一步,准确提出真问题是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要关注时代问题,全面提升问题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院长陈光金认为,“真问题”就是在历史或现实中确实存在的、恰当的、有意义的问题。它如实反映了客体的矛盾,抓住事物矛盾的症结,并且能与社会科学的学术脉络和逻辑形成照应。
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主任孟庆国表示,要充分认识AI时代的发展趋势,重视智能技术对科研创新的推动作用,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应对研究者主体性弱化、知识虚构或大量产出低质量研究成果等方面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