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重在补短板

唐 琼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当前,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正从“基础连接”迈向“功能协同”,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18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119元,城乡收入比为2.34∶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不少地区积极推出实招硬招,探索城市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衔接。例如,在浙江,安吉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数字经济结合,引入电商服务中心、智慧物流站点等设施,带动大量农民转型为“数字新农人”;德清依托地理信息小镇技术优势,实现“科技下乡、产品进城”双向流动。又如,广东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带动农民在家门口参与生产、包装、销售全链条。

政策赋能是城乡融合的核心动力。中央和地方围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了多层次政策体系,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今年出台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明确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这些政策都为新时代城乡关系调整提供了明确方向。

不过,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短板依然突出。例如,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在县域产业升级中愈加凸显,部分偏远地区仍面临“引才难、留才难”困境;部分地区仍存在土地撂荒、低效利用现象;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农村信用体系与城市资本下乡的对接机制仍需健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服务质量仍有差距,农村居民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有待提升。对此,应多措并举,尽快补上短板。

一方面,以县域经济激活城乡融合枢纽功能。支持县域发展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文旅融合等新业态,构建“城市研发、乡村生产、全域销售”的产业链。县域要把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城镇产业发展和乡村产业培育都要重视扩大就业容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进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例如,四川蒲江依托柑橘产业优势,建成县级柑橘大数据中心,整合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信息,帮助农户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山东寿光通过引入自动化种植设备和冷链物流体系,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另一方面,以主体培育厚植城乡发展动能。城乡融合的活力源于经营主体的参与,通过多元主体联动带动小农户融入大市场。鼓励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参与城乡融合,例如,安徽砀山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数字果园”,为农户提供种苗培育、技术指导、品牌营销等全流程服务,帮助农民从“种苹果”转向“经营苹果”;云南元阳支持文旅企业开发“梯田研学”项目,将传统村落改造为“活态文化体验区”,引导村民参与民宿经营、非遗展示等,让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要加大县乡村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统筹力度,促进县城公共服务向乡村全面覆盖。健全激励机制,引导人才向乡村流动。通过财政引导和社会参与模式,重点支持县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建设发展,形成“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多元投入格局。

2025-07-18 唐 琼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17204.html 1 <p> 城乡融合发展重在补短板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