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三链贯通项目化实践 赋能新工科人才培养
临沂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深耕山东省临沂地区材料产业集群优势,直面传统材料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割裂、能力碎片化、育人链与产业链脱节”的核心问题,启动项目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起“三链贯通、项目贯穿”的实践育人体系。进一步依托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全链条对接、二元融合、四维一体”——金属材料智能成型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2023027)和数智赋能“一轴三维四元五融”立体化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Z2024298),以高质量实践教学破解工程性与创新性缺位难题,成为应用型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典范。
产教深度融合,筑牢实践育人根基。学院项目化实践育人,以“真项目、真场景、真师资”为核心,针对地方高校校企合作“融而不畅、广度不足、深度欠缺”的问题,学院以“企业先赢、合作共赢”为理念,从科教融合维度深化产教融合。践行“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服务准则,优先对接企业需求,累计派出科技助企专家35人、协助企业获批纵向项目30余项、共建省级平台8个、联合攻关课题50余项,成功构建“校企共赢”生态圈。
三链贯通体系,不断提升岗位胜任力。学院以“厘清理论与实践主线、贯通能力培养链条”为核心目标,校企深度合作实现真题资源的实时采集、分类转化与动态更新。打破传统实践教学碎片化局限,构建“专业实验链、创新实践链、工程实践链”三链贯通的项目化实践体系。
专业实验链,模块化设计夯实技能基础。围绕材料产品“开发—应用—优化”全流程,将实验课程重构为“学科基础—专业强化—专业综合—学科创新”4个模块化单元。将产业真题梯次分解为交叉创新项目、课程群项目与课程项目,对应嵌入实验课程模块,开展递进式项目化教学,实现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进阶。
创新实践链,课赛耦合激发创新潜能。构建“课赛融合+创新训练”双轨并行的创新实践链,一方面,实验技能大赛、材料失效分析大赛等13项赛事匹配对接专业综合实验链,实现校级竞赛全覆盖;另一方面,推行“第二创新课堂”制度,学生自大二起进入学业导师团队,从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到独立主持课题,系统化培养创新思维与科研能力。
工程实践链,闭环设计实现产教协同。以“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为载体,构建“工程认知—工程实践—工程创新”的工程实践链,校企双导师指导,引导学生将实习中发现的工程问题反馈至专业实验链与创新实践链。配套“三维三层多主体”评价体系,推行学分替代办法,通过“阶段监控—节点答辩—转化追踪”生成能力雷达图,赋能学生成长。
项目化育人赋能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学院项目化实践教学改革紧扣企业真实需求,产出标志性成果,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素养显著提升。近5年,材料专业学生承担国家大创项目30项、国家学科竞赛获奖90余项、发表SCI论文27篇、授权发明专利13项,10余项成果向企业转化,实现“创新成果从课堂到产业”落地,成为实践育人典型范例。
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项目化实践改革,完善三链贯通体系,为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更多“能实践、善创新、懂工程”的高素质新工科人才。
(徐守芳 李法强 章 强)
·广告